八月四日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自然生態寫作的課程主題,邀請千里步道副執行 長徐銘謙老師為學員說解自然書寫與身體勞動的經驗。徐老師提及「走路本身就是行動」,而只要採取行動,所寫出來的作品也會深刻許多;同時也提出將「人」作 為主體、簡單慢速旅行的概念,並以西部沿海四個社區生態旅遊為例,從山、河、海的大環境、大歷史思考,提高視角,也反映出人的主體思考、價值選擇的多元 性。
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第四週,已進入了自然生態寫作觀摩的課程內容,本次邀請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,分享自己土地上勞動、在自然裡寫作的經 驗,以「身體勞動與自然寫作,走讀山河海與人」為題,其中有兩大內容。一是自然寫作的進路:徐銘謙老師認為,透過勞動與自然互動、產生的寫作,可以使其成 為行動的文本與力量,而「走路」本身就是行動。徐老師解讀「台灣守護地圖」的意義,帶領學員思考「要讓大家看到什麼樣的台灣」,進而說明千里步道的初 衷、「路與人」的關係,是一條空間的、時間的,通往人心的步道。徐老師從事千里步道計畫的過程中,與周圍的社區一起找路,也發現捨棄大路之後,有更多小路 可走。從這個觀點,徐銘謙老師接著帶入第二個內容:以「人」為主,從「沙」出發的「山河海」思維。
首先提到現代人的旅行往往不是以人為主體的交通型態,於是便開始思考「慢速的 旅行」一事──簡單,不造成環境負擔。於是徐銘謙老師以四湖三條崙、麥寮、圳寮、芳苑等地的社區為例,介紹當地的地理環境、沙的流向變遷對河與海、上游與 下游、漁與農的關係。最後,徐老師用「站起來,走出去」勉勵學員,不要總是關在書房內寫作,重要的是寫作者與自然的關係,能夠挽起袖子在自然裡面做點事, 才能讓文學在這個世界產生力量。
《從「說一個故事」開始 │ 本文 │ 書寫是「擴散的行動」 讓更多人關心環境與故鄉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