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献平老師是台南著名的地方文史工作者,此次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便邀請許 献平老師為學員講授「找尋村里報導題材與寫作」,以自身田野調查與寫作經驗,為「文史題材」作完整的寫作脈絡梳理。許献平老師認為從「宗教信仰」、「宗 族、祖先」兩方面著手,是深入村落蒐集資料的方式之一;同時老師也以《大里洲志》、《新營太子宮志》二書,說明地方志書寫的內容架構,為學員帶來不同的報 導文學寫作角度。
七月二十八日的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,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許献平老師,以 「找尋村里報導題材與寫作」為題,從自身的田調經驗出發,說明如何尋找寫作題材。許献平老師受到吳密察《大家來寫村史》一書啟發,因而回到家鄉開始田野調 查,卻因為離開太久,對當地十分陌生,就像無頭蒼蠅似的,什麼題材都做不深。因此,他認為從「宗教信仰」以及「宗族、祖先」兩個方向切入,村民較會侃侃而 談,而這也是深入村落蒐集資料的方式。接著許献平老師便以後港地方大姓許姓為例,梳理宗族史的脈絡,並且說明了地方宗教信仰「分靈」與「分香」的演變。
在過程中,老師不時穿插民間傳說故事、地理風水等子題,其實這也等同地方信 仰,以及先民的生活痕跡。接著,許献平老師使用《大里洲志》說解地方志的撰寫架構。從當地的地理、歷史發展開始,漸漸推擴到地方宗教信仰、俗諺與故事、特 殊人文景觀、人物志等,可以說相當完整。而在《新營太子宮志》一書中,許献平老師不僅呈現了地方志架構,更為太子宮的活動做了現場記錄,「站在歷史現場, 把自己寫進歷史裡」許献平老師如是說。田野調查需要花費極多的心力與時間,而許献平老師的現身說法,也讓學員了解唯有親自接觸、深刻理解地方歷史文化,才 能寫出深入而全面的報導文學作品。
《如果拍攝者沒有收穫,那又如何帶給觀眾收穫呢 │ 本文 │ 歸仁北安宮(禪師公廟)─許縣溪撿來的菩薩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