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黃千芳 - 延平、中山國中 | 2012-08-11 | 點閱數: 446

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最後一次課程為環境議題寫作觀摩,邀請公共電視資深記 者郭志榮老師,分享自身從事記者工作的經驗累積與感受,其中分成「寫作技巧」、「書寫角度」。郭老師建議學員多學習一些媒介技巧,與文字相互搭配,呈現出 來的感覺會更深刻。同時,在書寫故鄉的同時,也可以重新認識當地,並深入了解所面臨的困境。而書寫出來的作品,就像雪夜裡的溫暖光源,能夠感動人心,影響 媒體、政府,甚至於整個社會。


郭志榮老師為公共電視資深記者,這次為「報導文學創作工作坊」的學員,帶來「為土地發聲,讓故鄉溫柔」的講題,說解環境議題寫作的要領,從寫作技巧、書寫角度兩大面向,結合自身現場經驗、生命累積與觀察,試圖讓環境寫作成為影響媒體報導、政府作為的「擴散行動」。

郭老師首先以「台南的百年孤寂」為序言,認為台南歷史是相當豐厚的,隨著詮釋 角度不同,它的樣貌也會有所變化;人只是時代的中繼者,但寫作卻是長遠的。另外,雖然郭志榮老師是資深記者,卻對報導文學寫作有不同看法:寫作並不是記者 報導,而是可以傳達個人心思、尋求土地意義的行為,更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有書寫的能力。

而在網路發達的時代裡,除了以文字作為傳達的方式,亦可多學習一些技巧,如影像、繪本等,這些媒介各有優點,若能與文字相互組合,會更有力量。其次,寫作也必須思考「對誰說」與「說什麼」。

因著對象、內容的差異,書寫者可以遊走在召喚與批判、理性與感性之間,但所有 的目的都在於「怎麼讓更多人關心環境」、並且如何擴散出去。書寫有時也是一種「再凝視」,可以重新認識書寫對象,因此郭老師建議學員儘量寫熟悉的環境,寫 自己所知道的,如此一來會較為深入,同時也懂得當地的困境。郭志榮老師接著說明日本、中國、台灣對河川的不同態度、生活方式,進一步帶領學員思考自然環境 如此呈現的原因。

河流並不是單調的,它所處的流域有生態、文化活動等,有許多可探討的面向。郭老師也提醒,環境寫作的網路相當廣,有在地鄉親、組織、學者、孩童……等,若能妥切訪問、查詢資訊,回到「家園」的定位,每篇文章就如同雪夜的燈,能夠感動人心、影響社會。

「走」到自然之中 山、河、海的不同視野 │ 本文 │ 用心觀察 這塊土地正在發生的事 

:::

文章類別

即時留言簿

即時留言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