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在新北市新店區的中正路、中央路、環河路一帶的十四張,擁有許多目前新店大坪林地區僅存的原始農地與歷史古蹟,而自戰後國民政府遷台開始,此地曾被國民政府列為新店的農業保留區而禁止開發,但隨著新店的快速發展,移居北部的人口越來越多,而促使住宅房屋的需求量大增,這使得政府與建商(也包括已搬出去的部分地主)紛紛開始看上及覬覦十四張這塊自然文史區,而遭到開發。
大坪林十四張聚落的範圍,約位在現今新店區的中央、中山、和平等里,東至中正路、中央路,西至新店溪,南至新店溪,北至民生路86巷。有關於自福建移民至台灣的漢人對於十四張開發的入墾時間,其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,從大坪林當時各庄(七張、十二張、十四張、二十張及寶斗厝聚落)領導人所簽訂的<水路車路合約>中(為開鑿瑠公圳,各庄所組成的金合興號),可以看出,簡書、朱舉、吳德昌、陳朝誇為當時十四張地區的開墾大戶。到了十八世紀末時(約清光緒年間),原在七張庄開墾的劉氏家族之劉秉盛,因開發七張有成,而開始逐步往十四張及二十張拓墾,成為十四張地區主要的開墾大戶,目前留存在十四張地區的許多百年古厝,如:劉氏宗祠、利記公厝、劉六成-明記、高記及三落厝,均為劉氏家族所有,而至於分布在劉氏家族古厝周圍的林厝、陳厝及連厝等則為劉氏家族世代的佃農,後因國民政府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-耕者有其田(詳見土地改革紀念館篇),而促使原本的這些佃農也躍升成為地主。除了古厝群之外,位在當時交易市街-店仔街的街中心的斯馨祠土地公廟,也同為十四張地區在開墾之初所興建。
到了戰後(1945年),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治台時期,新店區因鄰近首都台北市,而促使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(1949年後)、北上的求職者及公務員的居住地,這使得新店的開發開始加速,原來均屬於農業村落的七張、十二張、二十張及寶斗厝,紛紛由處處為農田轉變成高樓大廈林立的商業住宅區(1965年後,隨著萬新鐵路的拆除,而開始全面的迅速發展),但此時的十四張依然被政府列為農業保留區,而不准開發,但人口、當地某些居民的期待及不斷地都市化等壓力,似乎在無形之中,一直在企圖動搖十四張身為農業保留區的地位。當2004年時,隨著時任台北縣(新北市的前身)長周錫瑋的建設環狀線捷運之決定,終究促使十四張走向了被開發的一途,但儘管如此,十四張農業保留區仍還是勉強維持原樣。然而到了2010年底隨著新上任的新北市長朱立倫因強打三環三線為主要政見,而讓十四張於2011年開始被強制開發,這使得原已佇立在十四張地區200多年的古厝群、土地公廟及農田等,全部都變得岌岌可危或是被予以拆毀。
中央路78巷附近,此地區為林氏家族的居住地。林氏家族來自福建泉州安溪,當時是先到台南(五世林順德),是後來才北移至大坪林的十四張地區,為典型的二次移民,移居至十四張的林氏先祖為六世祖林文固,共生四子-章桃、章永、章趙、章燕等四房。派下的子孫成家之後,就在祖厝附近分蓋房舍居住。林家人也與陳家人一樣,為劉家的世代佃農,後也是因耕者有其田而受惠。
林家大房的林章桃的房舍為祖厝,其外觀看起來相當的新,其乃是因為在十幾年前經過了整修。
大門上的匾額為「支派永茂」,為日本昭和14年(1939年)所題。
在大門外附近,還有兩座石臼,這兩座石臼應是超過百年以上的古物。
附近的二房(林章永),名為「聚興居」(中央路78巷36號),期興建時間已不可考,目前的外觀為日本昭和8年(1933年)所重修。
聚興居的匾額同樣也看起來較新,此為重修後的證明。
林家三房的古厝也位再其附近,現今的樣貌為1924年所重修。
在三房外面,還保有一排排早期用來防禦盜匪的刺竹。
繼續來到林家四房(林章燕)的古厝(中央路78巷52號),四房的古厝為林家的四座古厝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厝,院落格局完整,凸顯傳統民居風味濃厚,為十四張地區十分凸顯的建築。四房古厝最早也為土角厝,後因不耐颱風大水,而在日本昭和13年(1938年)時進行改建,後又於民國47年(1958年)時再進行局部改建。
在正廳中,供奉著四房林章燕的祖先牌位及土地公像。
左側牆上還掛著先祖的畫像。
第十三世開基祖的祖訓與各代子孫的用字也被掛在此。
大門門板具有百年的歷史。
四房古厝的大門匾額為「十德遺風」,為古厝名,為當年(1938年)改建時所題。
在林厝附近的景色,與十四張其他的古厝群附近的景色相比,更為原始與自然。
辛勤的農夫正在田裡耕種、除草。
在農地中常可看見得坡池,也位在林厝附近。看到此景,不禁讓人想到位在台北市中山與大同交界處的消失雙連坡池。
一排排的原始樹林,彷彿讓人置身於野外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