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童年記憶 黃千芳 - 居家維修 | 1980-01-01 | 點閱數: 1212

白天,民族路上的汽機車通行無阻,幕夜低垂時即會架起路障,僅能讓行人通行。

小時候逛民族路夜市,全家搭乘爸爸開的裕隆1.25小貨車,從公園路與民族路口下車, 下車後爸爸總是給我們一個任務, 來比比看今天誰吃的攤位最多, 這是一個有趣的比賽, 小孩們只顧著到攤位點餐、吃東西,爸媽就在後面跟著付帳,我們一攤接著一攤的吃,爸媽一攤接著一攤的付帳。每次下來最多也吃3-4攤而已。一下子就吃飽了。期間,我們嘗盡各中美味也學習到怎麼自己選擇想要吃的餐點,(記得當時還是小孩子,點餐時老闆總是會問有沒有大人在,要不要請大人來點餐)。我們總是很灑脫的說,等一下大人會來付帳 。

夜市小吃,我們都會先選樣主食墊底如:擔仔麵、肉燥飯、魚羹、蚵仔煎、印象最深的是炒螺肉、建樺最常吃的是蛇肉湯。接著就是甜品,紅豆湯圓、麵茶(老闆總是會問要調"克"一點還是"尬"一點)、白糖粿、番薯粉椪餅,土豆仁湯、杏仁茶是媽媽常點的。 

吃飽後,接著繼續逛下去,有賣鞋、衣服、包包、飾品,應有盡有。當時殺價是一定要的。記得有一次妹妹想買一件牛仔褲,因為媽媽有小小的殺價導致無法成交,由於這件事還讓妹妹哭了好幾年,可見她是多麼喜歡那件牛仔褲呢!

原路返回,或是會一路走到小西門圓環,再搭爸爸的小貨車回家,其實我已經不太有印象了。

 

補充資料----轉載自維基百科

民族路夜市,簡稱民族夜市,為臺南市中區(今中西區)已消失的夜市,因位於民族路而得名。

從起初赤崁樓兩旁的十餘攤,一直發展到後來的規模,據知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。

其規模大小,總計近400個攤販,在民族路上綿延長達200多公尺,是當時台南市最大的夜市。

民族路夜市昔日以眾多小吃而著名,但隨著規模不斷地擴張,也因此衍生了市容、交通與環境衛生等問題,一旁的德慶溪(現已加蓋)也受到污染。當時的台南市長蘇南成遂決意拆遷,將夜市攤販移往他處。1983年8月31日,民族路夜市在最後一天營業後,隔天即恢復一般道路,正式劃下句點。夜市停業後,多數的攤販轉至小北商場、臺南中國城地下街、保安市場、友愛市場等場所繼續營業。

 

補充資料----轉載自奇摩

台南市最早期的夜市源起於民族路赤崁樓、石精臼一帶,直到遠東百貨開幕,遂往東延伸到中山路,此為民族路夜市最風光的時段。    

民國七十二年蘇南成市長為整頓市容,在九月一日強制驅離全部夜市攤販,事後安排的營業場所,不是租金過高,便是樓上營業,無法營生,逼得業者四處陳情。    

正走投無路之際,幸獲前省議員蔡介雄伸出援手,盡心竭力的奔走協助,終於找到小北仔「文小53」佔地八仟餘坪之國小預定地,此地原係一片由卅幾人共有的廢魚塭,前蔡省議員親洽所有地主同意租用並數度赴省府交涉,前省主席李登輝特令市政府准許府城推販中心設立。經填土、整地並搭鐵厝、建公共設施後,民國七十三年三月一日三百九十六個攤位正式開幕營業。隨即選出第一屆自治代表會幹部,包括會長、二位副會長及十二位代表,並由代表會特聘前蔡省議員為本中心名譽會長。七十五年東帝士百貨開張後,逐漸形成了小北商圈的繁榮發達。  

 


 

:::

文章類別

即時留言簿

即時留言簿